闽西籍红34师烈士后代在道县植千株映山红寄哀思
今日永州讯(通讯员 李文秀 程欢 何嘉怡)清明前夕,红五军团第34师101团团长苏达清烈士后人苏辉祥与闽西籍红34师烈士后人10余人,来到道县陈树湘红色文化园,在烈士墓旁亲手种植了1000余株象征着赤子之心的映山红,让它们陪伴烈士安眠。道县是6000余名闽西红军将士的长眠之地。龙岩至道县,虽远达800多公里,需驱车十数小时,但闽西烈士后人已多次踏上这条寻根之路。2019年以来,每逢清明,他们都会来到道县追思,今年已经是第七年了。

“在我们龙岩闽西革命老区,映山红的盛开被视为红军归来的预兆,寄托了人民对革命胜利的期盼,象征着红军烈士的鲜血和牺牲。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牺牲了众多烈士,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革命的旗帜。而如今我们在道县再种这映山红,就是为了续写这份永不褪色的忠诚。”红34师101团团长苏达清烈士后人苏辉祥说道。

除此之外,他们还向陈树湘烈士纪念馆捐赠了2件珍贵历史文物。这两件文物分别为红三十四师任文明烈士之孙任汉斌捐赠的一根扁担,和陈石长保烈士之子陈先庭捐赠的量米斗,这些承载着一段段珍贵回忆的老物件在他们手中传递着,也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我们将用心珍藏这两件文物,把文物背后的故事编入青少年文学课程,让这两件文物活起来,让红色基因在实行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永放光芒。”陈树湘烈士纪念馆党组成员、副馆长陈德贵说。
九十年前,红三十四师六千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绝命后卫师”的铁血屏障,九十年后,以革命文物为媒、以映山红为介,串起跨越时空的红色记忆。这场持续七年的“红色接力”,正让历史血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
DNA比对成功!湖北麻城73岁老人找到22岁志愿军父亲
“我今年七十三岁了,父亲终于回家了!”长江云新闻记者日前从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了解到,湖北麻城73岁老人方汉炳与一位归国志愿军烈士遗骸DNA样本比对成功,两人为父子关系。湖北首个!73岁烈士儿子找到父亲烈士方金耀是湖北省原麻城县白果公社麻溪河大队方家河人,1931年11月生,1952年8月参加革命,生前
-
山河记忆
转眼,清明又到了。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早在一个月前,家里人便忙碌开来,相互约定时间,一起扫墓。平时大家各忙各的,外地的不说,就是同城的也不易相见,清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相聚时机。大家腾出手来,挤出时间,连外地的亲属也会尽量赶回来,在约定的时间前往墓地祭奠逝去的亲人。“风吹旷野纸钱飞
-
追随英雄足迹,济南边检续写国门忠诚
青松掩映,丰碑矗立。4月2日清晨,山东边检总站济南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在春日晨光中,整齐列队于济南历城革命烈士陵园,他们带着移民管理警察特有的庄严与敬意,以祭扫活动致敬英烈,让英雄精神在国门一线永续传承。祭扫活动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全体民警列队肃立,向纪念碑敬献花篮,脱帽默哀。
-
闽西籍红34师烈士后代在道县植千株映山红寄哀思
今日永州讯(通讯员 李文秀 程欢 何嘉怡)清明前夕,红五军团第34师101团团长苏达清烈士后人苏辉祥与闽西籍红34师烈士后人10余人,来到道县陈树湘红色文化园,在烈士墓旁亲手种植了1000余株象征着赤子之心的映山红,让它们陪伴烈士安眠。道县是6000余名闽西红军将士的长眠之地。龙岩至道县,虽远达80
-
道县:清明祭扫 缅怀英烈(组图)
今日永州讯(通讯员 蒋克青)2025年4月2日,在道县陈树湘红色文化园,学生向红军烈士墓敬献鲜花。清明将至,当地社会各界开展祭扫英烈活动,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