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 | 让生态葬解决“身后事”
当人们逐渐老去的时候,如何解决“身后事”?生态安葬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很多人喜欢谈论“生”,而不愿意谈论“死”。但是,每一个生命终将逝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每个人最后都将面临这个问题。传统上不少地方把葬礼办得很风光,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对于如何埋葬逝者又有一些讲究,颇费脑筋和物力,有些地方的墓地价格很高,前些年还出现过豪华墓地。甚至有的人健康地活在世上,却已经为自己选好了墓地。这一切说明,很多人对“身后事”很重视。
“身后事”,是亲朋好友为之安排的人生最后一道程序,如何办理体现出一种价值观念。有些亲朋好友认为,把葬礼办得隆重一些、墓地建得奢侈一些,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但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了很大浪费,与现代文明理念不相符。何况,对逝者表示尊重,可以有多种方式,也没必要采取这种浪费的方式。就安葬逝者来说,生态安葬,既可以对逝者表达哀思,又节约环保,值得提倡。
比如,树葬、草坪葬将逝者骨灰埋在树下或者草坪下,地表不留坟头、不设墓碑,不占用太多的土地资源,还有助于树木、草坪生长。花坛葬,将逝者骨灰埋入花坛土下面,美丽的花朵与逝者相伴,逝者的生命化为了美丽的花朵。人生到了最后与大自然中的树木、草坪、花朵和土地融为一体,生命回归到了天地之间。海葬,将逝者骨灰撒入大海,与大海融为一体,生命魂归大海,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了自然中去。
如此种种方式,生命最终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相偎相依,不仅节约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还能够表达生者的哀思和寄托。
就生态安葬问题,民政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指出,实践证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是减轻群众负担,保障基本安葬需求的重要途径;是移风易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造福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必然要求。并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地制宜创新和推广更多符合节地生态要求的安葬方式。大力倡导网络祭扫、鲜花祭扫、踏青遥祭、植树缅怀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引导群众逐步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以精神传承为主上来。
选择如何安葬,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事,更体现出一种现代理念。生态安葬坚持了绿色发展理念,要通过鼓励和引导等方式,让更多人逐步接受节地生态、绿色环保的安葬理念,进而理解、支持和选择节地生态的安葬方式。(文/扈美荣)
-
【地评线】徽评:清明祭英烈,传递永恒的薪火
清明前夕,网上网下缅怀英烈的氛围愈发浓厚。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向那些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表达敬意。在烈士陵园,鲜花簇拥着一个个庄严肃穆的墓碑,人们静默哀思,仿佛能听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英烈们坚定的脚步声。在网络上,网友们纷纷留言,用最真挚的话语寄托哀思,表达对英烈的无限敬仰与
-
上海已有逾8万逝者骨灰撒海 家属称一样回归大自然
中新网上海4月3日电 (记者 郑莹莹)“时代不一样了,虽然中国人传统讲‘入土为安’,但一样的,(都是)回归大自然。”87岁的上海市民章女士3日在受访时说。上海海葬34周年纪念暨“上海海葬文化周”活动当天在上海滨海古园拉开序幕。自1991年首次举办海葬活动以来,上海已有80247位逝者骨灰撒海。4月3
-
习近平:汇聚共建美丽中国磅礴力量 让祖国大地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发
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汇聚共建美丽中国磅礴力量让祖国大地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发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参加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日上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环。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行动起来,动员组织
-
宁远:以绿肥种植绘就乡村振兴生态画卷
今日永州讯(通讯员 唐才宝)在宁远县桐山街道刘子用村千亩示范田,紫云英织就的深紫色花海与新翻耕的沃土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生态农业的绝美画卷。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给出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通过种植紫云英,每亩鲜草产量突破2000公斤,绿肥翻压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3个百分点,保水保肥性能增强30
-
“海事蓝”护航3500余名学子!云浮海事局为师生送上水上安全“必修课”
正所谓“欺山莫欺水”,防溺水教育一直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记者从云浮海事局获悉,4月2日,云浮海事局联合云浮市第一小学,以“珍爱生命 预防溺水”为主题,举办2025年防溺水教育启动仪式,通过知识宣讲、情景互动、集体承诺等多元形式,为3500余名师生送去一堂生动的水上安全必修课,增强了学生们防溺水